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洞察時代大勢,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背景下拉開序幕。
近年來,我隊積極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的對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統一確權登記指示精神,積極發揮測繪地理信息專業技術優勢,穩步推進新疆伊犁州塔城市、鞏留縣兩地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工作,通過摸清自然家底,建立資源檔案,協助逐步完善新疆自然資源的“戶口簿”。
據初步估算,我隊須對塔城市長約為1150千米的14條河流和面積約16.5萬公頃的草原、濕地、礦產以及鞏留縣長約479千米的23條河流和面積約11.95萬公頃的4個自然保護地等進行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并于2023年后做到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全覆蓋。

科學謀劃
精心組織“強保障”
我隊以新疆事業部為依托,成立塔城市、鞏留縣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項目部,項目部按照“試點先行、穩步推進、逐步完善”的工作思路,提前謀劃,打好“主動仗”。
為保障項目順利實施,項目部以“統一技術標準、統一操作程序、統一技術路線”的“三統一”原則,組織學習《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暫行辦法》《自然資源確權登記操作指南》《自治區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工作方案》等國家、自治區、地州有關自然資源調查確權工作的規程規范。熟悉有關國土調查的政策、法規和技術要求,明確調查任務,掌握調查方法和操作要領,掌握各工序技術要領,確保工序銜接和作業質量,為更好地開展自然資源調查、確權、登記工作奠定堅實基礎,提供強有力保障。
由于地方政府各部門管理職能不同,工作所需數據分散在自然資源、水利、林業、生態環境等多個部門,數據涉及安全保密問題,收集難度大。不同部門使用的技術手段、信息化程度以及采用的標準均不同,造成數據種類繁雜,時效性不統一,坐標系統、空間尺度等不一致,增加了項目資料收集、分析和整合的難度。在第一輪數據收集之前,項目部打好“提前量”,盡可能列出詳細的數據列表,收集所需數據。按要求做好數據的統一、轉換、整合工作,采用空間分析、統計分析、數據篩選等方法梳理已有數據,為此次自然資源調查提供詳實的數據來源。
多措并舉
清晰界線“夯基礎”
本次確權登記,按地方要求須清晰界定各類自然資源資產的產權主體,逐步劃清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之間、全民所有和不同層級政府行使所有權以及不同集體所有者、不同類型自然資源邊界,為推進確權登記法治化,搭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提供基礎支撐和產權保障。
為確保核查精準,項目實施過程中,項目團隊采用“1+1+1”技術模式,即:1個外業采集軟件。根據外業核查需要,疊加自然資源登記單元圖、最新高清DOM影像以及抽取的登記單元界線和登記單元權屬狀況圖斑等核查數據導入外業數據采集系統,采用電子底圖的方式進行外業核查判別。外業采集系統不僅能夠幫助外業精準定位,同時可以進行地圖標繪、軌跡記錄等一系列功能操作,有效提高了數據采集的精準性;1套RTK設備。利用實時動態載波相位差分技術,項目團隊對重要的自然資源權屬界線拐點以及權屬爭議解決方案的重要拐點實現了精確測繪;1個航拍無人機。利用無人機獲取超高分辨率影像和準確定位數據的特點,對自然資源中人員無法到達的地方采用無人機航拍,并對航拍位置不準確、拍攝影像不清晰的地方及時重拍,為摸清自然資源分布,劃清權屬邊界提供極大便利。
創新思路
巧解爭議“明權屬”
隨著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工作不斷深入,自然資源權屬范圍與集體土地所有權范圍部分存在交叉重疊、權屬糾紛等歷史問題逐步顯現。我隊新疆事業部結合實際,協助地方自然資源部門合力推進確權登記成果與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國有林場勘界定標等工作深度融合,確保不留空隙、無縫銜接。
新疆事業部負責人表示:“在實際作業中,項目團隊積極探索在登記信息庫中新增國有林場數據圖層,與自然資源登記單元接邊相鄰的國有林場同步確權的方案,有效推進解決國有林場周邊全民所有與集體所有權屬不清、界線不明、林權證面積與實地不符等問題,利用測繪技術手段進一步推動了國有林場規范化、精準化管理?!痹诿鎸Σ糠执_權指界現場地形復雜、人員難以到達的情況,項目團隊通過采用無人機傾斜攝影技術,為厘清所有權“邊界”插上有形的“翅膀”,更是實現了降本增效與安全生產雙同步。
截至目前,我隊已完成塔城市2022年自然資源統一確權工作任務,成果通過了專家組審查。項目作業人員正在有序開展塔城市、鞏留縣2023年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工作。
山水有底賬,保護才有底氣。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就是要立足保護產權、服務自然資源管理需要,通過建立登記“一個簿”,銜接自然資源管理上下游;形成產權“一張圖”,支撐“兩統一”職責履行;構建信息“一張網”,提升生態保護監管和公共服務能力。下一步,我隊將密切配合完成好塔城市、鞏留縣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工作,積極助力地方自然資源管理,為服務地方生態文明建設蓄力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