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畢節試驗區1:5萬斷裂二維地震勘探項目地屬威寧裂谷區塊,項目將通過二維深地震勘查數據采集處理對威寧裂谷進行控制,查明畢節試驗區威寧裂谷的斷裂構造框架、地層展布層序及巖漿巖體的賦存形態,為三維地質建模和找礦預測提供詳實的地質資料。

為保障項目順利啟動,我隊物探院項目前期踏勘隊伍奔赴貴州畢節施工區,師徒幾人猶如西行取經,開啟了一場說走就走的踏勘之行。
天剛蒙蒙亮,踏勘隊伍便驅車趕往赫章縣境內的第一個采集點,一路上四周群山氣勢恢宏,環山而居的彝族同胞們牧養的牛羊,懶散地在山區草地上游走。彝族同胞的家園星羅棋布散居山麓,由于地域偏遠,很少受現代文明的濡染,特色純凈,連冉冉升起在彝家人屋頂的炊煙也散發著遠古的青草味道。

準備好足夠食物,背上行囊,隊伍來到了首個采集點,邁出踏勘第一步。隨著一路危險源的認真識別,施工難點的詳細記錄,一幅赫章生動無比的水墨長卷徐徐展開。山上有山,山頂有源,山路九曲十八彎,喀斯特地貌隨處可見,一顆顆青石,如一柄柄長劍,直指蒼穹,給這隱世的山城平添了幾分威嚴。踏勘隊伍沿測線艱難地行走在石頭的夾縫中,峰回路轉,曲徑通幽。越是困難越向前的隊伍時刻體現著蘇煤物探人的精氣神。

走進測線涉及到的夜郎森林?!兑估勺源蟆返墓适伦尨蠹颐┦D開,作為勘探工作者,不但要忍得住寂寞,容得下苦累,而且更要低調、謙虛,不斷學習新知識,拓寬新理念。踏勘隊伍一行沿測線穿越茂密森林,觀察奇花異草,辨別裸石屬性,享受著“快樂勘探”帶來的苦中之甜,累中之樂。
到了馬圈巖附近的夜郎水庫,這是項目施工要避開的飲用水源,物探院青賠員李樹森認真步量水庫的范圍,精心記錄安全距離,并畫出草圖。隨后繼續沿測線走,在一塊壩子草地上,隨著一陣震顫天宇的鼓琴聲響起,一群彝族同胞正跳著“撮泰吉”。在彝語中,“撮”意為人或鬼,“泰”意為變化,“吉”意為玩耍游戲?!按樘┘狈从车氖钱數厝说淖嫦葟那斑w徙、墾荒的艱難場面,此舞在苗民中世代自發相傳。表演剛剛開始,土生土長的彝族表演者穿著黑衣,戴著面具,充滿神秘感。他們的頭飾包纏成尖頂狀,行走呈羅圈腿步態。一位白發飄飄的老人,仿佛活了一千多歲,手拿一根掛著野牛角的木棍,含混不清地講著什么。在場上跳來躥去的黑牛是人扮演的,暴躁兇猛,人們便與之斗爭,幾個回合,牛還活著。當然,歌舞反映的人與自然的斗爭,殘酷激烈,既好看又有些嚇人。但也讓大家深深地認識到:人要有堅定的理想,為理想而奮斗,就是在屢遭挫折和打擊后仍對理想孜孜追求,真正做到“雖九死其猶未悔”。
享受了片刻的忙中偷閑,踏勘隊伍又繼續沿測線踏勘,記錄著高壓線、礦區、濕地、峭壁。中午一行人到達了試驗點S2附近,因S2試驗點設在媽姑中學里,會給接下來的施工帶來一定困難。踏勘隊員們不辭勞苦來回多次細心踏勘周邊地形、地物,構畫出準確可行的圖例。此時大家早已汗流浹背,但沒有人喊苦喊累,每個人內心充滿著踏勘已成功一半的喜悅,看著前輩們在工作中迎難而上、默默付出的狀態,年輕的物探隊員深受鼓舞。

繼續沿測線前行!大家沿途記錄下高速公路涵洞、鐵路橋、供水站的詳實位置,并設計好穿過方案。中途路過百草坪,看著踏勘隊伍互相攙扶著行走在滿山杜鵑花叢中,花與人互相輝映,頓時一幅團結,友誼長存的畫卷展現眼前。蘇煤物探人就像這杜鵑花,老、中、青勘探隊員們組成了一支團結向上,不怕苦、不怕累、有激情的團隊。面對滿山杜鵑,踏勘隊員們的思緒夾著花香隨風飄向遠方,惟愿遠在千里的家人“一切安好”。這就是蘇煤物探人無上光榮的情懷:有情、有義、更有擔當。
臨近黃昏踏勘隊伍登上了測線上一處最高峰,站在觀景臺上,俯瞰的是一片草海與威寧城。草海是一個受地質構造影響而形成的典型巖溶湖泊。它原為平緩山丘間盆地,耕地集中,人煙稠密,溪流靠北部黑巖洞一帶溶洞消水,清咸豐七年七月,大雨為災,山洪暴發,抱木夾泥沙堵塞消水洞,南北兩海子合而為一,積水成湖,曾稱松坡湖,后因湖中水草茂盛而稱草海。俯瞰草海更為美麗壯觀,草雖小、聚而美,點綠了威寧,賜美了威寧,也凈化了勘探過客的心靈。
一代又一代蘇煤物探人把勘探事業作為人生最有意義和價值的事,無私奉獻、終生無悔,就像草海里的小草,雖默默無聞卻頂天立地。